top of page

《德魯克:管理學中的一座燈塔》

作者:趙曙明

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 • 特聘教授 • 博士研究生導師

本文刊登於上海財經大學《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第39卷第6期

呼喚「博雅管理」教育

不確定性和風險可能是當今管理實踐的最大挑戰。在管理研究領域,我們究竟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未來的職業管理教育走向何方?這可能也是每個管理教學研究者的最大困惑。今天,管理學大師彼得 • 德魯克教授1994年寫給《經濟學人》主編的信件從塵封中開啟,讓我們再一次重溫先生高瞻遠矚的管理思想。讀罷《Peter Drucker,Salvationist》一文及德魯克教授的鄭重回復,讓我驚歎不已的是先生對當代管理學實踐與MBA教育的前瞻性思考和洞見。

管理:社會組織的基本器官與功能

《經濟學人》將德魯克先生稱為佈道者。顧名思義,佈道者常常先於常人洞察商業社會的發展脈絡和趨勢。由於他早期受到波蘭尼思想的影響,他很早就認識到工業社會中知識價值的巨大變化。在知識社會來臨的前夜,他預見到成員與組織、知識與資本、個體與群體關係的重大轉變。他率先提出了企業系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系統,更是一個社會系統。管理的目的不僅僅是使企業獲利或個人致富,還有更崇高的使命。他從早期研究營利組織(公司),後來研究非營利組織(政府、學校、醫院),到最後研究社會組織(社區、社會)。這也是德魯克本人稱自己為「社會生態學家」的原因。事實上,他最初首要的管理興趣正是始於對社區和社會的研究,他的很多著作是關於社區、社會和政體的。管理不僅是「企業管理」,而且是所有現代社會機構的管理器官。正如德魯克在1999年1月撰寫的「我認為我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一文中指出,自己最重要的貢獻是早在60年前就認識到,管理已經成為組織社會的基本器官和功能。

很多人都認為,德魯克教授的真知灼見是他豐富的企業實踐、諮詢經驗的總結。在信中,德魯克教授開宗明義地表明瞭自己作為管理理論研究者和構建者的定位和思考。他列舉自己1950—1971二十餘年間管理學研究與實踐的累累碩果。其中包括了6部管理學專著問世,執教于全美最大兩所商學研究院(全職和兼職)以及提供商業諮詢工作等,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30多篇論文。他坦率地承認,多次拒絕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頂級商學院的邀約是由於教育倫理觀不一致。他一直認為,自己只不過採取了與學術界不同的教學和研究方法。實際上,他一直更願意稱自己為「旁觀者」。德魯克認為,他教授的並不僅僅是商業案例,他的諮詢工作與管理學專著並不局限於商業組織的範疇。他認為,自己創建了管理這門學科並圍繞著人與權力、價值觀、結構和方式來研究這門學科,尤其是圍繞責任。

MBA教育:知行合一的學習系統

德魯克教授並不贊同「Peter Drucker,Salvationist」一文對他職業輝煌期與幽暗期的劃分。先生詳盡地闡述了自己在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的職業生涯,並深深為之自豪。他于1971年開始任教於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直至辭世仍心系教學、筆耕不輟。吸引他加入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的是,學校答應以他的教學理念建立一所管理學院。

他希望以創新的理念和方法建設一所小規模、別具一格的管理學院。其核心觀點包括:(1)MBA專案是面向較成熟的中層管理者的教育。(2)不同於其他的管理培訓專案,它必須建立在嚴謹的學術學習之上,學員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3)學員們要即刻將所學理論運用於實際工作之中,再把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帶回課堂,即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正如他所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4)管理學習應該定為小規模、創新和變革。與德魯克教授的管理學定位相呼應,MBA的教學規模要適度。只有規模適度,才能保證管理者之間、管理者和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管理教育應該在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之間搭建相互學習的橋樑。學生應該既從企業中吸收,同時也要從政府、軍隊、醫院、教會、高等院校、非營利社區中來。既要能促進創新、實踐、變革,還要保證學生和教師能互相瞭解。在專案創立之初,德魯克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不為主流商學院接受,但是後來卻被廣泛複製,甚至得到全美最大、最古老的沃頓商學院認可。

非營利組織研究:組織規模和生命認識的深化

到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任教期間,他的主要研究課題都是非營利組織的研究。他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組織是非營利組織,現代商業企業要持續生存下去必須向非營利組織學習。學習非營利組織如何以責任、價值和使命為服務宗旨構建組織的形態。同樣,非營利組織也應該向商業組織學習。學習商業組織的效率、成本和收益。他認為MBA項目並不僅僅是個商業管理項目,應招募各行各業的學員,其來源包括政府、軍隊、醫院、教會、高等院校、非營利社區等。只有讓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的學生一起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信中,德魯克教授著重厘清了他關於組織規模的觀點,並詳盡論述了組織規模認知深化的過程。首先,在早期的著作中德魯克研究了大型組織—通用汽車公司,並在《未來工業中的人》(1942—1943)中指出,大規模組織結構已成為工業組織的主要形式。但事實上,人們卻忽略了德魯克先生對大型組織的分權管理與扁平化發展的主張。其次,到了1949年,德魯克教授在《新社會》中指出,組織規模是否適合無關大小,而在於其功能的實現。

《經濟學人》文章裡說,「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必定是彼得 • 德魯克」。而先生卻低調地回應,他是一名學生。在我的印象中,德魯克其實並不希望被冠以各種各樣的頭銜,只喜歡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彼特」。尊敬的彼得 • 德魯克教授創造出影響整個世界的管理理論和思想,它猶如一座燈塔,同時照亮了東西方世界;又猶如一壺醇酒,穿越時間,歷久彌新。報導和信箋之間,德魯克教授對管理學的貢獻可見一斑。

先生對MBA教學理念和運行模式的獨特思考一直深深地影響並激勵著我。在任職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的十五年間,我始終沿著先生的足跡為辦好中國的MBA教育、培養各行各業的傑出管理者而不懈努力。這是先生留給我們的財富,雖然他遠在大洋彼岸,甚至2005年11月11日已經離世,但他的思想卻跨越時空參與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


bottom of page